日本房地產令環球資本重拾投資興趣

2025 年 7 月 18 日

日本正從多年的通貨緊縮中復甦過來;隨著投資者尋求能帶來豐厚實質回報的資產,房地產成為主要的受惠者。[1]

在一個充斥著不明朗因素的世界裡,長久以來與低增長形影不離的日本,正在重新確立其房地產價值上漲的地位。 房屋價格正在不斷攀升、環球資本蜂擁而至,長期持有的土地資產最終紛紛湧入市場。

溫和通脹的重臨,正推動企業收益及實質資產價格上漲。[2] 東京成為這次轉變的核心所在,當地新建公寓的平均價格連續兩年突破 1 億日圓(約 70 萬美元)。[3] 在 2025 年第一季度,東京所吸引到的房地產投資額高於全球其他城市,交易金額高達 110 億美元,超越了紐約和達拉斯-沃斯堡。[4]

情況與上世紀 80 年代日本的房地產泡沫有明顯的相似之處。 根據報導,當時東京停車場的地價可以媲美曼克頓的房地產,而日本皇居(Imperial Palace)的土地估值甚至超過了加州。[5]

然而這次的情況卻截然不同。

目前的市場不再源自投機或過度槓桿,而是由更持久的力量所帶動:外資流入、企業土地資產剝離、基礎設施帶動的需求、旅遊業的蓬勃發展、移入人口的增加,以及逐步上升的通脹。

對於擁有股票持倉並可利用作槓桿的投資者而言,這是個合時的機會。 股票融資既可保留升值潛力,同時亦能釋放流動性。 預計日本房地產項目的收益和升值幅度有可能超越融資成本,因而提供了一個極具吸引力的套利機會。

時代變遷令保守主義退位讓賢

日本企業界素來以坐擁價值被低估的土地,主要作為抵押品用途而聞名,現正採用一種新的「輕資產」模式;這種模式曾經與日本特許經營業務息息相關。 鐵路營運商、製造商及其他傳統地主正在出售非核心房地產,以提振生產力並為數碼基礎設施等領域的增長提供資金,讓優質房地產多年來首次變得可以投資。[6]

環球投資者已經注意到這一點。 百仕通(Blackstone)、太盟投資(PAG)及基滙資本(Gaw Capital)等公司正積極向日本房地產市場注資。 去年,海外投資者向日本國內房地產市場投入近 2.2 萬億日圓(約 145 億美元),按年遞增了 20%。[7] 日本金融機構與綜合商社亦正推出大型的房地產基金,目標是管理數以十億美元計的資產。[8]

此外,商業地產項目已經證明極具韌力。 東京寫字樓的使用率於全球仍位列前茅,遠超美國的主要城市,[9] 為其穩定的估值帶來了支持。 機構投資者日益認為,與其他地區所經歷的疫後市場調整相比,日本商用物業市場的抗跌能力相對較強。

對基礎設施的需求仍在上升,而支援人工智能、網絡防禦和自然災害抵禦能力的新數據中心亦在規劃當中。[10] 與此同時,受疫情後「報復式旅遊」所帶動,入境旅遊的人數激增,令日本主要城市的酒店房價飆升,並重新激發了投資者對款待業資產的興致。[11]

這個機遇亦吸引了散戶投資者的興趣。

在加拿大及澳洲等國正收緊房地產限制的環境下,日本對外國人擁有房產的開放取態格外惹人注目。 日本不對非本地居民徵收任何額外的稅項、徵費或施加擁有權限制,即使是第二套房或作投資用途的房產亦如是。[12]

長期人口趨勢亦重塑對房產的需求。 去年,日本的外國居民人口達到破紀錄的 377 萬人,增長速度為政府預測的兩倍。 越來越多的外國居民,當中許多來自中國、南亞及東南亞的人士定居在東京以外地區,為勞動力市場帶來了支持,並且推動著區域中心的住屋需求。 過去十年來,在大阪的中國人口差不多倍增,自疫情爆發以來,富裕的購房者亦漸趨活躍——隨著海外投資者對日本市區房地產的興趣日益濃厚,在其他主要城市亦出現了同樣的趨勢。[13],[14]

據日本綜合研究所(The Japan Research Institute)估計,到 2040 年代在外國出生的居民有機會佔全國人口 10% 以上。[15] 人口結構的變化,加上旅遊業的復甦以及市區重建,長遠可能會擴大住宅房地產市場的規模。

對於股權持有人而言,此刻是個難能可貴的機會,在不放棄市場敞口的情況下有效地重新配置資產。 股票融資能以迅速、低調的方式釋放資本,讓投資者在通脹、改革及全球需求支撐的市場中掌握初期走勢。 在 2025 年,日本全國地價上升 2.7%,是自 2010 年以來最快的增幅,亦是連續第四年錄得上漲。[16]

在一個備受地緣政治風險、通脹波動及資本管制收緊影響的全球環境中,日本房地產市場提供了可及性、透明度和持久的上行潛力等這些市場中日益稀缺的元素。


[1] https://www.reuters.com/markets/asia/morgan-stanley-raising-about-680-million-japan-real-estate-fund-sources-say-2025-04-03/

[2] https://www.bloomberg.com/news/articles/2025-06-26/tokyo-s-rising-rents-show-inflation-cycle-deepening-for-boj

[3] https://www.bloomberg.com/opinion/articles/2025-05-26/it-s-too-easy-for-foreigners-to-buy-property-in-japan

[4] https://asia.nikkei.com/Business/Markets/Property/Tokyo-beats-New-York-in-record-quarter-for-Japan-real-estate-investment

[5] https://www.wsj.com/world/china/chinese-residents-move-japan-311d8557

[6] https://asia.nikkei.com/Spotlight/The-Big-Story/Japan-Inc.-s-25-trillion-yen-opportunity-Cashing-in-on-real-estate

[7] https://asia.nikkei.com/Business/Business-deals/Hong-Kong-s-Gaw-Capital-to-buy-mall-in-upscale-Tokyo-district-for-1bn

[8] https://asia.nikkei.com/Business/Markets/Property/Dai-ichi-Life-Marubeni-to-launch-2.8bn-Japan-property-fund

[9] https://asia.nikkei.com/Business/Markets/Property/Location-is-key-in-Tokyo-office-market-s-bifurcated-recovery

[10] https://asia.nikkei.com/Business/Markets/Property/Asia-fund-PAG-to-invest-7bn-in-Japan-real-estate-over-3-years

[11] https://www.hospitalityinvestor.com/asia-pacific/apac-hotels-defy-tariffs-woo-investors

[12] https://www.bloomberg.com/opinion/articles/2025-05-26/it-s-too-easy-for-foreigners-to-buy-property-in-japan

[13] https://asia.nikkei.com/Spotlight/Japan-immigration/Chinese-residents-in-Osaka-double-over-decade-buying-homes

[14] https://asia.nikkei.com/Spotlight/Chinese-in-Japan/Chain-of-Chinese-migration-for-education-thrives-in-Japan

[15] https://asia.nikkei.com/Spotlight/Japan-immigration/Japan-s-growing-foreign-workforce-offers-succession-lifeline

[16] https://asia.nikkei.com/Business/Markets/Property/Price-of-land-in-Japan-rises-2.7-as-tourism-drives-values

免責聲明

過去的業績表現並不保證未來的回報,個人回報將不受保證或擔保。

本文件只供合資格的投資者、資深投資者、專業投資者或其他合資格的投資者使用(或如法律要求或其他要求),不適用並不得用於未符合相關要求之人士。本文件的內容只供參考用途,僅屬通用性內容,並無針對任何具體目標或財務需要。本文件表達的意見及立場乃由第三方提供,未必反映 EquitiesFirst 的意見及立場。EquitiesFirst 並無進行獨立檢查或驗證所述之內容,概不就其準確性或完整性作出聲明。本文件的意見及資訊如有更改,恕不另行通知。內容並不構成出售(或要約購買招攬)任何證券、投資或任何金融產品(「要約」)。任何該等要約只可透過有關銷售文件或其他文件列出的實質條款及細則。本文任何內容均不構成 Equities First Holdings, LLC 或其子公司(統稱為「EquitiesFirst」)對任何投資產品購買或銷售的建議、招攬、邀請、誘導、促銷或要約,亦不得以任何方式被解釋為投資、法律或稅務建議,或作為 EquitiesFirst 的建議、參考或背書。在就金融產品作出投資決定之前,閣下應該先尋求獨立的財務建議。

本文包含 EquitiesFirst 在美國和其他國家/地區的知識產權,包括但不限於其各自的標誌以及其他已註冊和未註冊商標及服務標記。EquitiesFirst 保留本文所包含知識產權的一切權利。收件人不得將本文件的全部或部分內容發放、刊登、複製或以其他方式提供給任何其他人,尤其不得發放給任何可能導致違反任何法律或監管要求的國家/地區的人。

EquitiesFirst 對本文件不作任何陳述或保證,並明確否認依法享有任何默示保證。閣下承認在任何情況下,EquitiesFirst 對任何直接、間接、特別、由此導致、附帶性或懲罰性的損害概不負責,包括但不限於任何虧損利潤或損失的機會,即使 EquitiesFirst 已被告知該等損害可能性。

EquitiesFirst 提出以下可能適用於所述司法管轄區的進一步聲明:

澳洲: Equities First Holdings (Australia) Pty Ltd  (ACN: 142 644 399) 持有澳洲金融服務牌照 (AFSL 編號: 387079)。版權所有。

本文件所含資訊只供澳洲境內人士,以及 2001 年《公司法》第 761G 條所定義的批發客戶使用。向不屬此類人士發佈資訊可能會受到法律所約束,而擁有資訊的人士應尋求建議並遵守任何此類限制。

本文件所含資料只作訊息用途,並不構成購買或銷售金融產品之要約、招攬或建議。

本文件所含資訊屬於一般性質,並非個人金融產品建議。本文件所含的任何建議均屬一般建議,制定時並無考慮到閣下的目標、財務狀況或需要。在就任何資訊採取行動之前,閣下應該根據自己的目標、財務狀況和需要,仔細考慮所提供資訊的適當性及相關財務產品之性質。在就金融產品作出投資決策之前,您應尋求獨立的財務建議,並仔細閱讀相關的披露聲明或其他要約文件。

杜拜: Equities First Holdings Hong Kong Ltd(杜拜國際金融中心代表辦事處)的地址為Gate Precinct Building 4, 6th Floor, Office 7, Dubai International Financial Centre(商業牌照號碼CL7354),作為代表辦事處受杜拜金融服務管理局(「DFSA」)監管。(DFSA公司參考編號:F008752),保留所有權利。

本文件所含資料屬於一般性質;若被視為建議,本文件所含的建議均屬一般建議,制定時並無考慮到閣下的目標、財務狀況、金融產品的合適性或閣下的需要。

本文件包含的資料僅供參考,不應被視為財務建議,包括購買或出售金融產品的要約、招攬或推薦意見。本文件所含資料屬於一般性質,而本文件所含的任何建議均屬一般建議,制定時並無考慮到閣下的目標、財務狀況、金融產品的合適性或閣下的需要。在就任何資料作出決策之前,閣下應該根據自己的目標、財務狀況和需要,仔細考慮所提供資訊的適當性及相關財務產品之性質。如果不明白本文件的內容,應諮詢獲授權財務顧問的意見。

本文件涉及的金融產品不受DFSA任何形式的監管,亦毋須DFSA批准。DFSA並無責任審閱或核實與此金融產品有關的任何文件。因此,DFSA並未批准本文件或任何其他相關文件,亦沒有採取任何措施來核實本文件包含的資料,對此亦不承擔任何責任。

香港: Equities First Holdings Hong Kong Limited 根據《放債人條例》獲授牌照(放債人牌照號碼:1659/2024),並且根據證券及期貨條例(「SFO」)(CE No. BFJ407)可進行證券交易業務(持有第一類牌照)。本文件未經香港證監會審核。文件並不構成要約銷售證券或招攬購買由 Equities First Holdings Hong Kong Limited 管理或提供的任何產品的意圖,並只供受證券及期貨條例(SFO)規限下,符合專業投資者資格的人士使用。本文件不得發放予個別人士或機構作可能非法或違規的要約或邀請用途。

韓國: 上述內容只供在進行證券融資交易方面具有足夠知識和經驗的資深投資者、專業投資者或其他合資格的投資者使用。不適用並不得用於未符合相關要求之人士。  

英國: Equities First (London) Limited 獲英國金融行為監管局 (「FCA」) 授權及監管。在英國,本文件僅供《2000 年金融服務與市場法》(金融推廣) 2005 年(「FPO」)法令第 IV 章第 19(5) 條(專業投資從業員)及第 49(2) 條(高淨值公司、非法團協會等)所述類別之人士使用,以及與本文相關的任何投資活動僅提供給該類人士使用,並且僅與該類人士有關。對於在投資相關事宜上沒有專業經驗,或《FPO》第 49 條不適用的人士,不得依賴本文件。本文件僅為符合金融工具市場指令中具有專業投資者資格的人士而制定,並只適合該等人士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