儘管市況變幻莫測,加密貨幣仍日漸獲得主流機構認同

儘管加密貨幣市場變幻莫測,但金融機構日益重視應用區塊鏈和數碼資產,此趨勢呈現強勁增長。 花旗證券服務公司(Citi Securities Services)最新發布的一項調查顯示,近四分之三的金融機構目前正在積極開展相關項目,比例高於 2022 年的 47%。[1]

現時主要金融機構之間似乎亦達成了明確共識,即業界最終會將所有資產代幣化,而區塊鏈則會支撐金融基礎設施的未來。

貝萊德(BlackRock)行政總裁 Larry Fink 將之稱為「新一代市場」,會有更佳流動性、可觸及性和更高營運效率等好處。[2]

越來越多公司關注這個價值數萬億美元的代幣化良機,包括聯博、[3] 美國銀行、[4] 貝萊德、[5] 紐約梅隆、[6] 波士頓顧問公司(BCG)、[7] 花旗、高盛、匯豐、摩根大通、北方信託[8] 和普華永道。 例如,波士頓顧問公司預測,到 2030 年,業界會將價值約 16 萬億美元的資產(其中大部分為非流動性)代幣化;[9] 而北方信託和匯豐估計,到同一時間,代幣化金融資產將會高達 10%。

轉變金融軌跡

將所有實體資產代幣化可能會對數碼資產市場產生深遠的影響。 畢竟,目前所有加密貨幣的總市值在 1 萬億美元左右浮動,而全球資本市場的證券價值估計為 230 萬億美元,而全球房地產市值則超過 300 萬億美元。

這對於特定的數碼資產來說,可能意味著相當大的上行空間。 證券融資頗具吸引力,有助投資者吸納這些資產。

然而,目前還不清楚,勢不可擋的代幣化浪潮是否會提振當前市面上的加密貨幣,或是會將之淘汰。

答案可能介乎兩者之間:安全、穩定、高效、有用和發展完善的加密貨幣將受益於業界對數碼資產不斷增長的信心和吸納趨勢,而不太理想的加密貨幣則會被淘汰。這情況類似互聯網公司在網絡經濟泡沫爆破後的兩極分化。

顯然,鑑於詐騙和黑客攻擊持續對去中心化金融(DeFi)領域造成困擾,數碼資產將無法成為主流資產,要實現這一點的前提是必須創造安全、可信賴和合規的交易環境,類似現有實體金融和資本市場。

換言之,如果缺乏監管機構和金融機構提供的保障措施和基礎設施,數碼資產就無法形成可觀的規模。

儘管去中心化金融(DeFi)發揮了關鍵作用,展示了建立和分配金融方案的新方式具有可行性,但業界未來不太可能完全去中心化,而金融機構將會扮演重要角色,為大眾帶來新的區塊鏈驅動範例。

因此,如果投資者希望把握金融基礎設施向區塊鏈技術轉型所創造的機遇,可以重點關注現有的頂尖機構、加密貨幣和數碼資產。

打破美國監管僵局

根據花旗的調查,在未來三年內,妨礙上述願景實現以及數碼資產得以廣泛應用的最大因素之一,是管治、法律和風險方面的監管具有不確定性。[10]

最大的障礙也許來自美國:美國監管機構尚未就數碼資產提供明確的資訊。 相較之下,歐洲[12]  和亞洲[13] 的監管機構提供了明確的相關指引。

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亦延遲作出[14] 允許貝萊德和富達等公司推出與比特幣現貨掛鉤的交易所交易基金(ETF)的決定,而歐洲首個比特幣現貨 ETF[15] 已於 8 月面世。  

但值得注意的是,美國確實有幾個與加密貨幣和區塊鏈相關的股票 ETF,而且這些產品在今年表現最好的 15 個 ETF 名單中佔據主導地位。[16] 所以,只要美國允許與比特幣掛鉤的 ETF 面世,市場可能就會出現強勁的需求。

美國和其他發達市場之間的這種差異不太可能持續下去。 美國拖延的時間越長,就越會將其加密貨幣公司和創新者推向海外。[17] 當人們逐漸淡忘最近 FTX 和加密貨幣崩盤的事件,並且美國監管機構意識到世界其他地區在沒有他們參與的情況下亦能繼續前進,他們可能會改變態度。

顯然,對於加密貨幣的廣泛應用,重要因素還包括改善教育和基礎設施、增強相互操作性和安全性。 這些因素最終亦會落實到位,為主流機構接納加密貨幣奠定基礎。

看好加密貨幣的投資者可透過證券融資採取行動

目前,有些人認為,儘管加密貨幣已經存在 14 年了,但仍處於「起步」階段。 只有當加密貨幣獲得主流機構接納時,才會形成足夠的規模,以支援從簡化國際支付以至推動虛擬世界經濟等一系列令人興奮的應用案例。

如果投資者希望根據自身看法來尋求機會,對美國當前數碼資產監管僵局的發展形勢以及整個加密貨幣市場的形成方式獨具見解,可以考慮證券融資。 透過這種融資方式,投資者可利用其加密貨幣或股票作為抵押品來釋放流動資金,從而建立新倉位或實現投資組合多元化,而無需犧牲當前所持有資產的升值潛力。

由此,有賴於證券融資這種方便、強大且靈活的工具,投資者能夠根據自身對加密貨幣是否確實仍處於起步階段的判斷而採取行動。


[1] https://www.citibank.com/mss/docs/Citi_Securities_Services_Evolution_2023.pdf

[2] https://www.forbes.com/sites/davidbirch/2023/03/01/larry-fink-says-tokens-are-the-next-generation-for-markets/?sh=75e61e347bb1

[3] https://www.coindesk.com/business/2023/06/20/tokenization-could-be-a-5t-opportunity-led-by-stablecoins-and-cbdcs-bernstein/

[4] https://cryptonews.com/news/bank-of-america-forecasts-transformative-role-of-tokenization-finance.htm

[5] https://www.forbes.com/sites/roomykhan/2023/06/29/asset-tokenization-a-trillion-dollar-market-opportunity-jp-morgan-blackrock-and-goldman-think-so/?sh=40bf7cd64ff0

[6] https://cryptoslate.com/bny-mellon-focusing-on-digital-assets-sans-crypto-calls-tokenization-next-wave-of-securitization/

[7] https://www.bcg.com/publications/2022/relevance-of-on-chain-asset-tokenization

[8] https://www.ledgerinsights.com/hsbc-northern-trust-tokenized-by-2030/

[9] https://documents.addx.co/relevance_of_onchain_asset_tokenization_in_crypto_winter.pdf

[10] https://www.citibank.com/mss/docs/Citi_Securities_Services_Evolution_2023.pdf

[11] https://www.bloomberg.com/news/articles/2023-05-02/coinbase-international-exchange-launches-as-tensions-with-us-regulators-grow

[12] https://www.ogier.com/news-and-insights/insights/the-worlds-first-comprehensive-crypto-laws-have-been-approved-by-eu-parliament/#:~:text=To%20address%20this%20issue%2C%20the,into%20effect%20in%20July%202024.

[13] https://www.bloomberg.com/news/articles/2023-08-04/asia-s-crypto-regulatory-clarity-contrasts-with-disarray-in-us

[14] https://cointelegraph.com/news/bitcoin-etf-approval-2024

[15] https://finance.yahoo.com/news/first-spot-bitcoin-etf-europe-043122981.html#:~:text=Jacobi%20Asset%20Management%2C%20headquartered%20in,years%20after%20receiving%20initial%20approval.

[16] https://cryptopotato.com/this-figure-proves-us-is-lightyears-ahead-of-europe-on-crypto-adoption/

[17] https://www.nytimes.com/2023/06/07/technology/crypto-firms-start-looking-abroad-as-us-cracks-down.html

免責聲明

過去的業績表現並不保證未來的回報,個人回報將不受保證或擔保。

本文件只供合資格的投資者、資深投資者、專業投資者或其他合資格的投資者使用(或如法律要求或其他要求),不適用並不得用於未符合相關要求之人士。本文件的內容只供參考用途,僅屬通用性內容,並無針對任何具體目標或財務需要。本文件表達的意見及立場乃由第三方提供,未必反映 EquitiesFirst 的意見及立場。EquitiesFirst 並無進行獨立檢查或驗證所述之內容,概不就其準確性或完整性作出聲明。本文件的意見及資訊如有更改,恕不另行通知。內容並不構成出售(或要約購買招攬)任何證券、投資或任何金融產品(「要約」)。任何該等要約只可透過有關銷售文件或其他文件列出的實質條款及細則。本文任何內容均不構成 First Holdings, LLC 或其子公司(統稱為「EquitiesFirst」)對任何投資產品購買或銷售的建議、招攬、邀請、誘導、促銷或要約,亦不得以任何方式被解釋為投資、法律或稅務建議,或作為 EquitiesFirst 的建議、參考或背書。在就金融產品作出投資決定之前,閣下應該先尋求獨立的財務建議。

本文包含 EquitiesFirst 在美國和其他國家/地區的知識產權,包括但不限於其各自的標誌以及其他已註冊和未註冊商標及服務標記。EquitiesFirst 保留本文所包含知識產權的一切權利。收件人不得將本文件的全部或部分內容發放、刊登、複製或以其他方式提供給任何其他人,尤其不得發放給任何可能導致違反任何法律或監管要求的國家/地區的人。

EquitiesFirst 對本文件不作任何陳述或保證,並明確否認依法享有任何默示保證。閣下承認在任何情況下,EquitiesFirst 對任何直接、間接、特別、由此導致、附帶性或懲罰性的損害概不負責,包括但不限於任何虧損利潤或損失的機會,即使 EquitiesFirst 已被告知該等損害可能性。

EquitiesFirst 提出以下可能適用於所述司法管轄區的進一步聲明:

澳洲: Equities First Holdings (Australia) Pty Ltd  (ACN: 142 644 399) 持有澳洲金融服務牌照 (AFSL 編號: 387079)。版權所有。

本文件所含資訊只供澳洲境內人士,以及 2001 年《公司法》第 761G 條所定義的批發客戶使用。向不屬此類人士發佈資訊可能會受到法律所約束,而擁有資訊的人士應尋求建議並遵守任何此類限制。

本文件所含資料只作訊息用途,並不構成購買或銷售金融產品之要約、招攬或建議。

本文件所含資訊屬於一般性質,並非個人金融產品建議。本文件所含的任何建議均屬一般建議,制定時並無考慮到閣下的目標、財務狀況或需要。在就任何資訊採取行動之前,閣下應該根據自己的目標、財務狀況和需要,仔細考慮所提供資訊的適當性及相關財務產品之性質。在就金融產品作出投資決策之前,您應尋求獨立的財務建議,並仔細閱讀相關的披露聲明或其他要約文件。

香港: Equities First Holdings Hong Kong Limited 根據《放債人條例》獲授牌照(放債人牌照號碼:1681/2023),並且根據證券及期貨條例(「SFO」)(CE No. BFJ407)可進行證券交易業務(持有第一類牌照)。本文件未經香港證監會審核。文件並不構成要約銷售證券或招攬購買由 Equities First Holdings Hong Kong Limited 管理或提供的任何產品的意圖,並只供受證券及期貨條例(SFO)規限下,符合專業投資者資格的人士使用。本文件不得發放予個別人士或機構作可能非法或違規的要約或邀請用途。

韓國: 上述內容只供在進行證券融資交易方面具有足夠知識和經驗的資深投資者、專業投資者或其他合資格的投資者使用。不適用並不得用於未符合相關要求之人士。  

英國: Equities First (London) Limited 獲英國金融行為監管局 (「FCA」) 授權及監管。在英國,本文件僅供《2000 年金融服務與市場法》(金融推廣) 2005 年(「FPO」)法令第 IV 章第 19(5) 條(專業投資從業員)及第 49(2) 條(高淨值公司、非法團協會等)所述類別之人士使用,以及與本文相關的任何投資活動僅提供給該類人士使用,並且僅與該類人士有關。對於在投資相關事宜上沒有專業經驗,或《FPO》第 49 條不適用的人士,不得依賴本文件。本文件僅為符合金融工具市場指令中具有專業投資者資格的人士而制定,並只適合該等人士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