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私募信貸走上持續發展的軌道

作為這專業領域的專家,我們深信私募信貸將有助個人、企業和整個經濟體安然度過新冠疫情危機,並且把握經濟復甦所創造的機遇。主要原因如下:

填補市場不足

首先,自 2007 至 2008 年的金融危機後,銀行大幅縮減貸款,而疫情相信也會加速這趨勢的發展。[1] 這導致眾多企業,特別是中小型企業難以從傳統渠道獲得資金,間接地推動了全球私募信貸資產管理規模(AUM)從 2009 年的 2,750 億美元激增至 2019 年超過 8,000 億美元。[2] 根據另類信貸委員會(ACC)的預測,今年全球AUM可達1 萬億美元。[3]

隨著AUM的增長,大家意識到私募信貸並非小眾需求,而是全球融資格局中不可或缺的一環。約三分之一的承諾資本流向了中小型企業,而這些企業佔據全球企業總數的 90%和就業人口的50%,是大多數經濟體系裡的主要支柱。[4]

使人對私募信貸保持樂觀的另一原因在於其龐大的發展潛力,尤其是在亞洲。由2014 年到去年為止,亞洲的私募信貸AUM上升了一倍,惟在全球AUM總額中的佔比仍有較大的上升空間,與亞洲在全球經濟增長中所扮演的角色大相徑庭。[5]

研究亦顯示,亞洲區內仍有大量的潛在融資需求有待發掘。Acuris 最近進行的一項調查發現, 68% 的亞洲中型企業認為非傳統的融資模式對其業務至關重要,當中有 82%企業正計劃在未來一年尋求此類融資方案。[6]

靈活資金來源

私募信貸固有的靈活性勢必成為它將蓬勃發展的第三個原因。正如 Acuris 研究所指出,傳統借貸機構往往採用冗長繁複的流程,並局限於特定的貸款形式和條件,並不利於擁有獨特商業模式或資金需求的企業或企業家。 

而非銀行類的融資機構在一般情況下,則能更有效地分配資本,也有更大的彈性去滿足合作夥伴的個別需求。當然,作為享有良好聲譽的融資機構,他們也要遵守監管法規並對合作夥伴進行風險評估。 

私募信貸的另一優勢在於其多元性。它涵蓋從夾層融資以至直接融資等多種形式,而每種形式均提供不同的風險管理和資金調配方案。這意味著在任何市場環境下,合作夥伴和投資者都能夠獲取資金,並且針對合作夥伴和投資者的需要有不同的融資方案。 

KKR數據顯示,單單是我們專注的私人資產融資領域,其全球市場規模已達 4.5 萬億美元,並將在未來五年增長至 6.9 萬億美元。[7]

隨著傳統借貸機構因新冠疫情而面對更多掣肘,資產融資有望成為首選的信貸方案。如同其他私募信貸方案一樣,資產融資具靈活性,因為任何資產,由房地產到私人飛機以至合約,都可以被用作抵押。  

一般而言,只要謹慎設計融資結構,資產融資風險就僅限於融資機構能否收回被抵押的資產。另外加上應用於交易、承保及風險管理的技術日趨成熟,也都在進一步降低交易風險。

股票融資前景樂觀

資產融資種類繁多,其中以股票融資以其眾多優勢正發展成為深受融資雙方青睞的一種主要資金來源。 

近年來,股票市場成為了推動經濟增長的強勁動力,而新興市場中仍有待開發的潛在機遇顯示這種情況將會持續下去。亞洲擁有多個充滿活力的經濟體,在這裡,迅速崛起的中產階級、企業家及越來越多的上市企業讓股票持有者的數量不斷上漲。


企業的蓬勃發展和財富的日益增加將帶動對資金的需求,以推動下一階段的業務增長或實現個人抱負。股票融資是滿足此類需求的理想選擇。與保證金貸款不同,股票融資並不限定資本的用途。投資者可按照自己的需求使用所獲得的資金。而且股票融資一般亦無追溯權限,意味著合作夥伴所承擔的責任僅限於所抵押的股票。

此外,股票融資還能讓股票持有者在無需捨棄股票升值潛力的情況下善用股權價值。在償還貸款後,被抵押的股票將被全數歸還給持有者。若股票在融資貸款期內升值,持有者仍可獲益。與此同時,受惠於抵押品的高流動性,融資機構可提供極具競爭力的條款和利率,並能通過將抵押股票加入其投資組合的一部份而獲取經濟收益。 

因此,我們對股票融資交易模式及其潛力充滿信心,這也是我們傾注全心、通過 20 年的鑽研和經驗不斷完善合作流程的動力所在。

儘管我們看好資產融資的短期發展潛力之外,我們也意識到,如同其他私募信貸一樣,資產融資業務也需要實現可持續的發展。

因此,我們除了致力向更多合作夥伴提供解決方案,也在拓展業務至其他範疇,例如數碼資產。[8] 同時我們亦大力投資建立本地網絡,並與監管當局及機構夥伴建立緊密的關係。

展現承諾,並與其他利益持份者緊密合作,在符合標準和管治原則的情況下增設融資選項——讓私募信貸不再被視為「另類」融資方式,而是成為重要的融資方案之一,讓資金流向建立未來繁榮所需的地方,起著關鍵作用。

免責聲明

以上所述僅供合格及專業投資者使用(或如法律要求),不適用並不得用於未符合相關要求之人士。本文件提供的內容僅供參考用途,並不構成出售(或要約購買的招攬)所述證券或投資項目,亦不提供任何特定的諮詢服務(「要約」)。任何要約只可透過有關銷售文件或其他文件列出的實質條款及細則。以上所述並不提供或沒有意圖提供投資建議,內容來自Equities First Holdings, LLC 及其子公司(統稱為「EquitiesFirst」)根據或基於 EquitiesFirst 合理地相信爲可靠的資料來源。EquitiesFirst 無進行獨立檢查或驗證所述之內容,概不就其準確性或完整性作出聲明。本文件的意見及資訊如有更改,恕不另行通知。當數據用作模擬過去表現時,過去表現並不是未來表現的可靠指標。  


[1] www.allianzgi.com/en/insights/investment-themes-and-strategy/private-lending-post-covid-19

[2] www.simmons-simmons.com/en/publications/ckecj9sk3182c09430t4lsd0i/private-credit-in-asia-report

[3] www.aima.org/article/acc-sees-private-credit-market-reaching-1-trillion-by-2020.html

[4] www.worldbank.org/en/topic/smefinance

[5] www.simmons-simmons.com/en/publications/ckecj9sk3182c09430t4lsd0i/private-credit-in-asia-report

[6] www.acuris.com/asian_mid-market_direct_lending_report

[7] www.kkr.com/sites/default/files/Asset_Based_Finance_Q2_2020.pdf

[8] osl.com/en/in-the-news/press-releases/20200616efhpressrelease